欧路尔

标题: 美国AFMC尔湾生殖中心科普:淘汰“非整倍体”胚胎,这招最管用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尔湾    时间: 2020-4-7 16:08
标题: 美国AFMC尔湾生殖中心科普:淘汰“非整倍体”胚胎,这招最管用
今儿个跟大伙儿说个医学名词:非整倍体。相信一些高龄产妇听起来并不陌生,这是什么?怎么还跟生孩子扯上关系了?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: “非整倍体”指的是染色体组内的个别染色体数目有所增减,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不成基数的完整倍数。

(, 下载次数: 17)

卵子(精子)的减数分裂

举个例子来说,正常情况“1+1=2”,但如果“1+1=3”或“1+1=1”时就出问题了。正常人体细胞有23对(46条)染色体,分为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。我们的精子或卵子中所含的染色体则为正常细胞的一半,既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。它们在做“1+1”的时候,如果出错了,比如正常的染色体中丢失或添加了一条或几条完整的染色体,让“1+1=3”或“1+1=1”了,那么就造成了非整倍体。比如,正常人第21号染色体为2条,而唐氏综合征患者为3条。
(, 下载次数: 16)


研究显示,非整倍体胚胎的形成与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,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,常染色体三体频率增长,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重组减少时,不分离的现象增加。另外,卵巢功能的过早减退也是胎儿常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总之,女性年龄越大则胚胎染色体异常率越高,反之则越低。
小于30岁,非整倍体发生率大约是23%;在30-35岁,发生率是36%;35-40岁,发生率57%;40-42岁,发生率76%;42-45岁,发生率82%;超过45岁后,非整倍体发生率接近90%。
除年龄因素外,还有一些推测与非整倍体发生率有关。包括母源性甲状腺抗体、叶酸多态性、母亲MTHFR基因677C→T突变、老化的配子、非整倍体的易感基因等,都是可能造成常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。

(, 下载次数: 16)


由于染色体上存在成千上万的基因,因此染色体部分缺失或增多,严重影响遗传物质的传递,这种非整倍体胚胎不利于着床,多数会自然淘汰,致使女性流产、胎停育。即便是最终得以存活,新生儿也往往存在缺陷、畸形、生长缓慢、轻度至重度智力残疾、不孕不育或短寿等。 如何避免呢?美国AFMC尔湾生殖中心的生殖专家支招: 1、在适孕年龄完成生育。 女性超过35岁,生育能力就开始走下坡路,相应的生育风险也大大增加,生出畸形儿的几率也要比适孕年龄女性高出很多。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夫妻来说,尽量在适孕年龄完成生育,避免高龄备孕,才能有效地保证优生优育。 如果这点你做不到,那么往下看。 2、使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对胚胎进行染色体筛查。
在咱们医院,医生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,为有需要的家庭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。在胚胎移植子宫前,医生使用PGD/PGS基因筛查对囊胚的23对染色体进行全面筛查,淘汰有缺陷的胚胎,将健康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,从根源上杜绝“非整倍体”现象,从而达到优生优育。

好了,就先说到这儿,有任何疑问记得私信我哟~










欢迎光临 欧路尔 (https://www.oluer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